郭書成起心動念,與《實現會社》決定要籌辦【第一次選里長就上手工作坊】,後來又發現,「如果人(里長)進來了,他們的選民還是一樣的話,那是沒有用。我們需要做選民這一塊,就是【村里長使用手冊】」,要讓里民與里長的「打開方式」同步更新、更有效率。

小時候參加演講比賽,郭書成不明白,為什麼說話一定要「怪腔怪調」才能得名;讀書時自己翻看《亞細亞的孤兒》、鄭南榕,發現異於大中國史觀教科書的視野,他更不明白,「為什麼我(以前)都不知道這些事情?」
「就有點像是《航海王》裡面(發現)歷史文本的感覺。」郭書成說。
社會應該是什麼模樣?結構性的問題可不可能改變?「我真的覺得時常憤怒是很重要的。…你要有那個憤怒,才有辦法去衝撞這個結構。」
後來參與太陽花學運、成為中山大學學生會會長、再到 25 歲那年參選汐止區湖興里里長,憤怒青年決定從基層入手、落實改變。
從 0 到 1 的時刻:里民活動中心、社區關懷照顧據點的誕生
新北市汐止區湖興里約有 6,000 人,以小家庭、退休族群為主,由於社區基本由「伯爵山莊」別墅建築群構成,環境也相對封閉。
郭書成說,「小時候這邊是一個很 fancy,很夢幻的地方」,有泳池、遊樂場、 安親班等各種完備設施,但長大後卻發現,「明明是一個好好的社區,為什麼現在看起來很蕭索?」
閒置的泳池與建物變蚊子館、違停與行人安全問題不斷、里內只有一個公園……,更核心問題還是在於:這裏沒有里民活動中心,不只導致社區活動缺乏固定集會地點,無法凝聚社區向心力,也讓長照站的設置長期難產,必須尋覓他處。

為何人口如此多的社區,卻沒有活動中心?郭書成說,前里長的說法是:「市政府不給經費。因為太貴了…所以他才拖了十六年。」
從 0 到 1 ,其實是最為艱難的開創時刻。
原本郭書成打算「以租代蓋」,不料卻在市府碰了釘子駁回:要是其他沒有活動中心的里都用租的,預算怎麼負擔?轉念一想,活動中心必須蓋,郭書成決定回歸官方更為在意的角度——長照站長期無法設立,就是因為缺乏里民活動中心——切入,到各個單位積極遊說爭取、議員促成,湖興里的第一個活動中心才終於要在 2022 年動工並落成;社區關懷照顧據點,也在外部機構的合作幫忙下得以設立。
「你跟市府說『我要蓋活動中心』,跟我跟市府說『我要做什麼、我有什麼具體事情是需要這個活動中心要做的』,我覺得這個力度差很多。」
打蛇打七寸,解決問題找痛點、循有效率的途徑,這也是郭書成處理里內積弊已久的自來水問題的方式。


里長的「打開方式」,應該更有效率
伯爵山莊建案始於民國七、八〇年代,自來水管系統老舊,三不五時東補西漏,不然就是停水。處理自來水管問題像在打地鼠,一直處於被動,只能等待問題發生再治標,卻難治本。
過去,里民總是會期待修自來水管時,「你要在那邊讓他們看到,他們才覺得你在做事」。但郭書成笑言自己「很懶惰」,「不想浪費時間在沒有意義的事上。」畢竟,他又不會修水管,站在一旁看工人維修,除了「刷臉」,一點意義也沒有。
為了更有效率解決根本問題,郭書成在網路上找到了一篇,關於基隆某立委如何解決地方自來水管問題的新聞。他循線找到該名立委,一探才知:2019 年通過的一項老舊高地社區改善計畫,提供競爭型預算,補助將自來水管設備移轉給台水的移轉費,補助額高達 80%。
「我不想要行動是很沒有效率或者是無用的,所以我花很多時間去找,哪一條路徑是比較對的。像自來水這個東西,如果我沒有花那麼多時間去搜尋的話,它根本不會有一個開始,也不可能會被解決。」
透過自來水管移轉,不只能換新水管,台水也將負責後續維修。「我做這些有效的事情我可以很努力。」對郭書成來說,這才是里長該做的專業事,而不是在修水管的現場等待果陀,只為了不得罪選票。
「我還是會做我該做的事情,但我不是神。你不要期待我成爲那個神。」郭書成也直白地表示,政治人物不需要被神化,虛幻的神話與支票,也是大家普遍對政治人物失望的主因。作為里長,他需要的是誠實地擇善固執,以更有效率的方式解決里政工作。

《獨立村里長學院》建校行動,為了什麼?
「我從一開始會進入這個體制,就是因為我對很多事情很憤怒,…我們都一直說結構性因素、結構性因素,對啊,但是有人要來改變這個結構性因素嗎?」
郭書成認為,里長是個可以從基層改變開始的好路徑,他當然希望這條路上,有更多夥伴加入。今年春天開始,郭書成起心動念,與《實現會社》決定要籌辦【第一次選村里長就上手工作坊】,後來又發現,「如果人進來了,他們的選民還是一樣的話,那是沒有用。我們需要做選民這一塊,就是【村里長使用手冊】」,要讓村里民與村里長的「打開方式」同步更新、更有效率。
「做一做又發現,我有我的視野限制,我在這個地方的經驗沒有辦法適用到全台灣。那麼既然要做起來,就要到你不同立場的、不同視野的地方。」所以才決定尋找全台灣不同地區、各有自己路數的「獨立村里長」們,說出他們的故事,交流並傳承經驗。
不信執著喚不回公眾對政治的熱忱。郭書成希望湖興里能變成更「適合生活的地方」,更相信從社區推動的改變能以小見大,或許最終促成整個台灣的基層政治文化改變,也未可知——「雖然好像是很遠在天邊的理念,但其實進到生活裡面,我相信這些價值會帶台灣去一個更好的地方。」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