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園種菜種果,也是生活寄託:新北里長「綠色療癒」的食物森林公園

發佈於|2021.10.19/作者|葉家均/攝影|葉家均

潘威志一開始也不知道怎麼做社區營造,後來,「上了很多特色的課程,各局處免費的課程我都去上。…我(後來)也是環保局的低碳社規師。」他更試圖將課堂裏學到的,真正實踐於社區營造上,常寫提案爭取經費,「城鄉局、環保局、景觀處、各局處的案子、文化局的案子,各局處的案子我都會寫。」

「城鄉局、環保局、景觀處、各局處的案子、文化局的案子,各局處的案子我都會寫。」攝影/葉家均
「城鄉局、環保局、景觀處、各局處的案子、文化局的案子,各局處的案子我都會寫。」攝影/葉家均

「這個把它掃一掃…可以堆肥。」

一隻大名「雙十」的浪貓(因為在雙十節生)吐了一地黏濕嘔吐物,潘威志卻沒打算用衛生紙包起,或用毛巾擦去,反而走出去掬一把土回來,讓乾泥土灑落地,與未完全消化的貓飼料嘔吐物混在一起。如此,便能輕鬆用掃帚乾爽掃起。而這位生活智慧王首先想到要堆肥施惠的,就是這座他打造了十年的食物森林公園——中山里「奇蹟公園」。

說到公園一般想到的不外乎:兒童遊戲區、步道、涼亭、噴水池、球場……。但在新北市新店區中山里,潘威志里長營造的奇蹟公園卻不是這麼回事。

中山里「奇蹟公園」:十年造出的食物森林

「你所看到的,目前只有這個肯氏南洋杉還有台灣楠樹、樟樹跟那個小葉欖仁是原來的,其他看到的,所有的樹、所有的植物都是我們種上去的,這十年陸續種上去。」艷陽天,潘威志帶我們走繞佔地約 1,500 坪的奇蹟公園,他說起公園,就像說起自己生養多年的孩子、終於長大茁壯,有了自己的樣貌。

一隻大名「雙十」的浪貓,吐了一地黏濕嘔吐物,潘威志卻沒打算用衛生紙包起丟掉,反將乾泥土灑落地,打算施肥奇蹟公園。攝影/葉家均
一隻大名「雙十」的浪貓,吐了一地黏濕嘔吐物,潘威志卻沒打算用衛生紙包起丟掉,反將乾泥土灑落地,打算施肥奇蹟公園。攝影/葉家均
目前已將公園種植開發了 90%。結合永續、環保、社區共融等概念的公園,光新北市就「大概有 400 個里長參觀過」。圖為奇蹟公園。攝影/葉家均
目前已將公園種植開發了 90%。結合永續、環保、社區共融等概念的公園,光新北市就「大概有 400 個里長參觀過」。圖為奇蹟公園。攝影/葉家均

從 11 年前上任至今,奇蹟公園耕耘十年,已約有四、五百種植物在這邊茂盛生長。公園種植物不稀奇,潘威志指著碩果累累的百香果、香蕉、波羅蜜、香水檸檬……,還說:「我們家目前這個公園大概種了差不多 50 種的水果,現在超過 100 個人在認養。一人種一區,有超過 100 區。…盡量會種一些台灣原生種的植物,就是蜜源跟食草植物。」

種花種草,還開放里民認養園區,種菜種果。潘威志說,「食物公園最主要是分享」。在奇蹟公園,植物共生,里民共享;當作物結果熟成,想帶回去享用也沒問題,彷彿一座都市裡的食物森林。

不只有「開心農場」,奇蹟公園甚至還有靠著踩腳踏車發電的手機充電站、雨水回收站、獨居蜂旅館、太陽能板與風力發電設備——這座不太一樣的永續公園,是怎麼營造出來的?

愛上課、寫提案的老里長

潘威志說,大約二十年前有建商向榮工處買了包含現在奇蹟公園在內、鄰近的大塊土地,蓋了「湯泉社區」,順便回饋蓋了這座公園。但等到房子賣出去、建商撤出,公園就沒有人管了,雜草蔓生,「那個時候大家很不願意來這個公園。」

成為里長後,潘威志一開始也不知道怎麼做社區營造、打造公園。他說「早期不懂,還種了很多的櫻花」,結果後來才發現櫻花不適合在平地種植,容易生病,且為淺根性,颱風來時還容易倒。

後來,「上了很多特色的課程,各局處免費的課程我都去上。…我(後來)也是環保局的低碳社規師。」他更試圖將課堂裏學到的,真正實踐於社區營造上,常寫提案爭取經費,「城鄉局、環保局、景觀處、各局處的案子、文化局的案子,各局處的案子我都會寫。」

奇蹟公園的食物森林概念、公園裡的無毒餐桌,都是他從課程、演講、參訪中,借鑑國外的公園營造經驗,化用而來。他也打趣說,「每年寫案子的大概都只有我在寫,因為寫案子很麻煩…基本上(大部分)里長都很懶。」

慢慢地像拼圖一樣,潘威志花費十年之久,拼湊出奇蹟公園現在的樣子。他說:「因為經費有限,每年都做一點」,目前已將公園種植開發到了 90%。結合永續、環保、社區共融等概念的公園,儼然成為許多社區營造公園時的示範組,光新北市就「大概有 400 個里長參觀過」奇蹟公園。

新北汐止區湖興里里長郭書成(前),試採發電腳踏車。奇蹟公園不只有「開心農場」,甚至還有靠著踩腳踏車發電的手機充電站、雨水回收站、獨居蜂旅館、太陽能板與風力發電設備。攝影/葉家均
新北汐止區湖興里里長郭書成(前),試採發電腳踏車。奇蹟公園不只有「開心農場」,甚至還有靠著踩腳踏車發電的手機充電站、雨水回收站、獨居蜂旅館、太陽能板與風力發電設備。攝影/葉家均

綠色療癒、無障礙農園區、陪伴者菜園

中山里約居住有 5,000 多人,以軍公教退休、白領階級為主。由於公園四周的湯泉社區,都是都會區的集合型住宅,加上里內沒有活動中心,里民間互動不易。潘威志說,除了透過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課程,照顧老人族群, 認養食物森林公園園區更是「綠色療癒」的一部分。

「如果是公家維管的公園,他可能就是來除草,一個月除一次草,其他時間大概就是讓人家去遛狗狗,不會有很多人早晚都去那個地方,都只是經過而已,不會停留下來。像我們這樣(種菜種果),他們就會停留在這邊,停留時間也都很長啊,有時候,他們一坐大概就四、五個小時。」

走在奇蹟公園,不到一小時,我們就遇上了好幾位老人,正在忙著澆灌、照顧自己的認養園區。潘威志說,不只里民參與認養踴躍,大家彼此分享「園藝經」,互動性也很高——

「很多老人家一定要早晚都來啦,因為這是他們的生活寄託。而且你看著食物長大,其實很療癒。這是算綠色療癒的一部分。」

奇蹟公園除了成為里民、長者群聚凝聚情感的地方, 認養食物森林的公園園區,更是「綠色療癒」的一部分。攝影/葉家均
奇蹟公園除了成為里民、長者群聚凝聚情感的地方, 認養食物森林的公園園區,更是「綠色療癒」的一部分。攝影/葉家均

令人訝異的還有,奇蹟公園還特別劃設了「無障礙農園區」與「陪伴者菜園」,讓坐輪椅的老人、身障者可以輕易走入自己的開心農場,負責照護老人、幫忙推輪椅的外籍看護工,也可以在這裏找到屬於自己的一方土地。

「有的人比較認真種,有的沒有那麼認真,那都沒關係。基本上就是每天、早晚都會有人來管理,那個奶奶就養了一區,她每天早晚都要請她的外勞帶去看她那一區。…推他們(指社區老人)來的,像印尼的外傭照顧者,我們有一區就去讓他們種他們自己家鄉的東西(比如香料)。」

潘威志說,改造公園做社區營造自己也是從做中學,對於永續、共融等概念,起初亦沒有特別深入的了解。因緣際會當了里長,才透過課程汲取從前不曉得的知識。可以說,這座奇蹟公園是里長與里民一起投注心血與光陰,才共同營造出來的共融共生場域。在這裏,他們種植的其實也不只是花草菜葉,更是扎根地方的生活寄託。

不只里民參與認養踴躍,大家彼此分享「園藝經」,互動性也很高。攝影/葉家均
不只里民參與認養踴躍,大家彼此分享「園藝經」,互動性也很高。攝影/葉家均

分享給朋友

分享在 facebook
分享在 twitter
分享在 telegram
分享在 email

希望台灣更多這樣的優質村里長?

支持《獨立村里長學院》建校計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