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道伯也搞抗爭…?走在社運最前線的新竹里長

發佈於|2021.10.19/作者|葉家均/攝影|葉家均、董芸安

薪水及資源不足,還有選舉門檻,都是青年參政需要走過的關卡。還在這條路上摸索前行的曾台安說:「不見得選里長才可以觸碰、處理這些社會議題。」但從曾台安的經驗故事看來,里長,確實也可以是推動社會議題的一個重要位置。

「不見得選里長才可以觸碰、處理這些社會議題。」但從曾台安的經驗故事看來,里長,確實也可以是推動社會議題的一個重要位置。攝影/葉家均
「不見得選里長才可以觸碰、處理這些社會議題。」但從曾台安的經驗故事看來,里長,確實也可以是推動社會議題的一個重要位置。攝影/葉家均

「這百香果。」騎著腳踏車突然閃電出場的曾台安,剛坐下來就拎出一大瓶剛買的百香果汁,「啊你們喝喝看,我也不確定這個口味好不好喝!」

不曉得是不是因為對話場景發生在一大片綠田中、一間小土地公廟內的原因,曾台安說起話來又質樸,訪談竟有些過節返鄉走訪親戚的氛圍。話說到最後,曾台安還不嫌麻煩地跟家裡人還有鄰居——其實就是他大家庭的各種親戚——借了好幾台腳踏車,盛情說要帶我們繞騎大義里。

都說里長是「不選邊站」的公道伯、和事佬,曾台安又散發一股和氣好客的氣質,但沒想到的是——在當里長伯的同時,他也是走在地方社會運動最前線、主動扛起抗爭旗幟的領軍人物。

在發展落差大的竹北,位於邊陲的鳳崗三里(大義里、尚義里、崇義里),其實是唇亡齒寒:「我們這是一個比較封閉的環境三角形...沒有辦法說,單單一個好。」攝影/葉家均
在發展落差大的竹北,位於邊陲的鳳岡三里(大義里、尚義里、崇義里),其實是唇亡齒寒:「我們這是一個比較封閉的環境三角形…沒有辦法說,單單一個好。」攝影/葉家均

從地方報到社區記者培訓營,推動在地議題

戴著眼鏡、彷彿史地老師模樣,曾台安告訴我們:新竹縣大義里屬於鳳岡地區下的三里之一。南鄰鳳山溪、北靠鳳山、西臨台灣海峽的鳳岡,是環境相對封閉、交通不易的三角形狹長地帶,也是竹北地區的邊陲地帶。不只地方發展落差甚大,近年更有不少環境議題的衝撞。比如:反納骨塔、反焚化爐等運動。

早在 2018 年當選前,曾台安就已開始關注地方環境議題。那時,他推動兩項特別的社區計畫——發行《貓兒錠報》、舉辦「社區記者培訓營」——就是為了提升這些議題的能見度。

所謂「貓兒錠」,指的即是包含大義里在內的鳳岡地區。推出地方報,曾台安說:

「那時候是覺得,在地有一些環境議題要打。尤其像一開始有講,納骨塔、焚化爐,那時候(選前) 2017 年主要社區在吵的都是(垃圾)掩埋場,剛好有一些因緣際會我們去了解社區報怎麼做,又遇到我里內的小朋友、一些年輕人,我們就湊成一團搞社區報,記錄一些社區議題、對社區的一些事。」

不只發行實體刊物,《貓兒錠報》也做 Facebook 線上經營,雙管齊下就是為了讓在地人能更了解地方議題。有了《貓兒錠報》打底,曾台安決定進一步以「社區規劃師」的身份,提案向政府拿經費,在大義里舉辦「社區記者培訓營」。

他向地方國小借教室,透過國小老師宣傳,吸引小學生參加。營隊課程不只帶小朋友走社區、講典故,甚至還到鄰近的新豐「最毒海岸線」,讓小朋友見識垃圾與環境污染問題。

曾台安說,培訓營是要「讓他們可以思考,可以怎麼對社區、怎麼對我們環境有不一樣的了解、不一樣的認識。」同時,地方環境議題導入到小朋友族群,一方面是要讓這些意識在下一代之間萌芽,一方面也是期待,他們能把議題帶回家,甚至無形中影響他們爸爸、媽媽這群中間選民。

以里長之姿,帶領社會運動抗爭,曾台安其實不只參與自己里內的抗爭,甚至也投入隔壁里的反焚化爐運動。攝影/葉家均
以里長之姿,帶領社會運動抗爭,曾台安其實不只參與自己里內的抗爭,甚至也投入隔壁里的反焚化爐運動。攝影/葉家均

反納骨塔、反焚化爐運動

「通常里長比較不敢碰有立場的(議題)。」

擔任里長之外,曾台安也是地方反納骨塔自救會、反焚化爐自救會,這兩個地方重要社運的領導人物。

反納骨塔運動,在反抗什麼?曾台安說:因為納骨塔興建案選址落在大義里內、有「新竹八景」美稱的鳳崎步道入口附近,他們認為恐破壞景觀,且地點選在山坡中央,其上仍有學校與住宅,塔位量體又從原本的近 2 萬個塔位,後來增加至 10 萬個。種種疑慮下,各方立場又溝通不良,讓他無法接受,才與其他里民透過自救會抗爭。

「我希望說,在地發展不要是被錯置的,不要放在錯的位子上。」

上任近三年來,曾台安以里長之姿帶領抗議、軟宣、記者會活動,他說,里民的抗爭參與程度也越來越高,從原本的幾十人增加至到三、四百人。2019 年,曾台安與自救會提出行政訴訟,更在今年 4 月獲得勝訴。目前,大義里納骨塔興建案的塔位量體,將縮回原本的近 2 萬個,但自救會認為仍應重新做環評、選址,雙方僵持不下。

以里長身份帶頭做社運抗爭,曾台安不只參與自己里內的抗爭,甚至也投入隔壁里的反焚化爐運動。曾台安說,這些議題事實上各自都有不同立場與角度,他的未必完全正確。比如隔壁里的里長,意見便與他不同,但「我尊重他」。

那麼,里長伯為什麼還要冒著起衝突的風險,去參與隔壁里的社運呢?

「因為我是鳳岡人。」曾台安說,在發展落差大的竹北,位於邊陲的鳳岡三里(大義里、尚義里、崇義里),其實是唇亡齒寒:「竹北很大,我們是在一個三角形,然後還要透過橋才可以過來。交通不好,位置也不好。所以沒有辦法說,單單一個好。」

圖為曾台安里長家外的土地公廟,以及一大片農田。他說,自己曾在台北工作四年,後來「回鄉下我真的覺得鬆了一口氣」。比起都市叢林,曾台安更喜歡這片保有傳統農村風貌的故土。攝影/董芸安
圖為曾台安里長家外的土地公廟,以及一大片農田。他說,自己曾在台北工作四年,後來「回鄉下我真的覺得鬆了一口氣」。比起都市叢林,曾台安更喜歡這片保有傳統農村風貌的故土。攝影/董芸安

成為里長,擴散你相信的理念

出發騎車前,曾台安說,自己在台北工作四年,後來辭職「回鄉下我真的覺得鬆了一口氣」。比起都市叢林,他更喜歡「鄉下地方」。

「其實我做里長到現在,現在最重視就是一些在地議題。」從參與「大家來選村里長」的培訓營、2014 年首度參選大義里里長落馬,再到 2018 年勝選後上任,曾台安一直帶著他對地方的自我信念往前走,也始終投入地方社運。

好奇問他做到現在,返鄉青年多嗎?他說,現在他偶爾也會帶著里民夜騎,因為這是接觸年輕人很好的方式,不過:

「返鄉青年或許有,但是願意投入社區事務的少之又少。所以像我們這樣的年輕人真的太少太少。我覺得要讓他們選里長有誘因,就是讓他覺得說:我選里長也是一份工作。」

薪水及資源不足,還有選舉門檻,都是青年參政需要走過的關卡。還在這條路上摸索前行的曾台安說:「不見得選里長才可以觸碰、處理這些社會議題。」但從他的經驗故事看來,里長,確實也可以是推動社會議題的一個重要位置。

不論是竹北大義里的曾台安里長(左),還是新北市汐止區湖興里的郭書成里長(右),都帶著他們自我的信念往前走。攝影/葉家均
不論是竹北大義里的曾台安里長(左),還是新北市汐止區湖興里的郭書成里長(右),都帶著他們自我的信念往前走。攝影/葉家均

分享給朋友

分享在 facebook
分享在 twitter
分享在 telegram
分享在 email

希望台灣更多這樣的優質村里長?

支持《獨立村里長學院》建校計畫!